佳作精选 | 高国希:着力构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新生态新格局

时间:2024-04-12浏览:17设置

本文转载于《人民教育》2024年第5期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1]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 2019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3] 202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着力构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新生态新格局。认真探讨教育强国背景下立德树人新生态新格局,探究其提出的意义,探寻其构建的方式,有着重要意义。

一、构建新生态新格局回应了时代和教育的需求

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作为教育的根本问题和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贯彻落实党中央精神的重大举措,是提高国民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行动,是适应教育内涵发展、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对于全面提高育人水平,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具有重要意义。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目前最大的政治,发挥教育强国建设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功能,要求教育工作者增强历史主动精神和战略思维,以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新时代新征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当代中国正在经历着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正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人类历史上非常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在国际上,遭受西方价值观霸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巨大挑战;遭遇强权挤压,中国话语常常被他国误解。发达国家经济的触角伸向全球,西方价值文化也随之跟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着新的环境,社会多样化、价值选择多元化、传播途径多样化,都对立德树人提出了全新的任务。而中国价值又是中国自信和中国故事的硬核。我们要赓续发展作为独特文明体的中华文化,需要深入研究在当代复杂环境下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构筑中国精神、彰显中国价值、传递中国力量,形成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特色,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在“两个大局”加速演进并深度互动的今天,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启动实施立德树人工程,构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新生态大格局,意义非凡。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从自然人到社会人,是在生命、心理、伦理、审美等维度上培养自由全面发展之人。青少年学生正处于可塑性最强的“拔节孕穗期”,立德树人要提升亲和力和针对性,关注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学生主体的成长,着眼于人应当如何生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是推动教育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

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新生态新格局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新生态新格局,需要营造全环境立德树人“生态圈”,从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上构建立德树人大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建设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必须以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根本目标,以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重要使命,以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现代化为基本路径,以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为核心功能,最终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4] 立德树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有良好的宏观和微观生态。

(一)在教育理念上,教育要体现政治属性、彰显人本属性、遵循规律性

体现教育的政治属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我们的教育是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就是要培养有大视野、大格局、大情怀,能够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高素质现代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5] 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就是指办教育要胸怀“国之大者”的大政治观,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勇担“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使命,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彰显教育的人本属性。这是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教育是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培养学生必备的能力和素养,为学生一生的发展打下基础。教育是主动建构的过程,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在思维、情感、行为等方面发生改变。要发挥教育者的主导性和学习者的主体性,以学为中心,关心学生的发展需求与成长期待,并寻求有效途径让学生获得有意义的学习经历,[6] 这种历练会使得学生发生有意义的、持续的变化。

遵循教育的科学性、规律性。教育是要“培养社会发展、知识积累、文化传承、国家存续、制度运行所要求的人”。[7] 教育是一种改变人的行为方式的实践过程,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学生身心成长规律、意识形态建设规律。“立德树人”既是一个教育引导的过程,也是一个信念塑造的过程,更是一个实践养成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指出:“基础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事业,要旗帜鲜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8] 教育是全方位育人,包括促进学生理性的发展、德行的养成、信仰的体悟。学生需要有一个观察社会发展、国家发展和世界发展的稳健立场。教育就是要循循善诱地引领青少年正确看待自己所处的社会、国家的发展,分析面临的问题,解决发展中的问题,而不是做一个冷漠者、批评者、旁观者和反对者。思想体系作为一个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存在,必将随着实践深入不断丰富发展。因此,教育者要认真研究从“知识教育”“价值引领”再到“信仰铸魂”的转化发展,把握“认知—认同—践行”之逻辑,研究信仰的结构、要素、形成过程,讲深讲透讲活内蕴的道理,满足学生高质量发展的需求。

(二)在教育内容上,科学设计形成铸魂育人的完整体系

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着眼于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深化内化转化。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着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永远听党话、跟党走,矢志奉献国家和人民。”[9]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增进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10]要引导学生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守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牢固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作为精神脊梁、“精神之钙”,融入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认识定位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战略高度,注重加强学生的思想建设、价值观建设。“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学生们心中生根发芽”“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少年儿童中培育起来”。为什么一直要对青少年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问题,“是因为青年的价值观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11]“铸魂育人”包含了信仰、价值和精神的统一结构,在当前蕴含着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精神的灵魂铸塑过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从价值哲学视角,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及其价值根基入手,通过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理性、道义性、现实性、先进性,明晰中国式现代化独特的价值观、道德观,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越性;从传统文化的视角,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资源,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其传统文化根基;从国际比较的视角,对价值观进行国际比较,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势;从现实实践的视角,明晰社会主义制度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实完整的实现提供了现实的制度条件,是核心价值观得以真正实现的社会基础前提,克服和超越了此前历史上诸多社会形态核心价值观的抽象性、局限性。由此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使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真正融入个体的精神品格之中,化为“日用而不觉”的行为习惯。

坚持五育并举,培养时代新人。“基础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事业”,[12] 立德树人说到底是人的思想建设、灵魂建设,聚焦的是造就具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时代新人是有着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建设者,在有自信、尊道德、讲奉献、重实干、求进取等方面,有新风貌、新姿态、新作为。[13] 培养时代新人,要坚持“五育”并举,持续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北京市八一学校时对中小学生提出了热切期望,要努力做到修身立德、志存高远,勤学上进、追求卓越,强健体魄、健康身心,锤炼意志、砥砺坚韧,“努力做一个心灵纯洁、人格健全、品德高尚的人,努力做一个有文化修养、有人文关怀、有责任担当的人”。[14]

(三)在教育方式上,遵循教育规律,适应教育改革的要求、时代发展的需求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21世纪的今天,教育者投入铸魂育人事业已不再是一厢情愿地“我来铸”“我来育”,而是必须考虑个体的主体性接受、能动性创造。因此,要做到主导性与主体性的统一,既关注社会发展的要求,又考虑到个体的发展需求和成长期待;做到知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既有知识性的传授,又通过知识传授实现价值引领;做到先进理论的灌输性与启发性的统一,既有立场鲜明的显性教育,又有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启发引导学生成为自主学习者,主动学习、深度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要更加注重因材施教,面向学习者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完善教育体系,创新体制机制,改进培养模式,努力使不同性格禀赋、不同兴趣特长、不同素质潜力的学生都接受符合自己成长需要的教育。[15] 这就要求以学生发展为目的,所学习的各门课程之间要形成“连贯性”,形成整全的一体化教育,而不再是彼此分别设计、各守一段、孤立的教育,从而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四)在制度保障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

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要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学校、家庭、社会紧密合作、同向发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强调要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工作体系,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界要全力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推进建设教育强国这一系统工程,学习贯彻党和国家有关意识形态工作的决策思路和部署,按照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发展规律,引导学生学习、接受、领会、认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和完善教育评价体系,科学评估实际育人效果。

三、全方位构建新生态新格局的实践路径

立德树人是一项系统工程,要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体现到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建设各方面,目标是为党和国家事业源源不断培养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这样的一个大格局,需要统筹考虑教育方式,科学设计实践路径。

(一)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

构建一体化、贯通式、有机联动的立德树人实践体系,要从教育的本质、价值观教育的功能和规制等学理视角,把握立德树人的原则、规律和机制,遵循学生成长成才、价值观内化等基本规律,科学育人。人的认知发展和道德发展的规律具有阶段性、连续性和可塑性,这些特点决定了一体化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为学生提供具有年龄适切性的内容和方法,因而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就极为必要。

立德树人不仅自身是一个系统化、结构化的存在,而且也要与外部社会环境进行有机联动,建构思想政治工作大格局。要聚焦新时代学生群体特点,完善精准引领举措,布局形成各类强辐射、强引领的育人平台载体,着力构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新生态。坚持运用系统思维,从一体化、分众化、协同学、生态学等视角,揭示学校立德树人系统的整体性、有机性、层次性、阶段性特征,打造区域、学校思政大格局,铸牢信仰基础、铸塑价值共识、铸就精神家园。

(二)办好作为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讲道理就是要研究和揭示规律、真理,对马克思主义、优秀传统文化、人类文明成果有深入的阐释。这里涉及学理性、逻辑性、系统性、科学性、价值性问题。2019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明确了思政课的本质,阐释了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特征与教育规律,是我们办好思政课的根本遵循。思政课要讲深讲透讲活,需要解疑释惑、透彻把握,需要与现实相关联,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透视社会历史现象把握本质的理论指南。要求教师在重视理论与实践的实效性和思想性的同时,结合现实、了解学生,把学生关心的问题掰开揉碎,一个个讲清楚,做到思想通透、一通百通,真正解决学生的所思所惑,真正引导学生将先进的理论融入自身的行动,将外在的理论转变为一种主体自身对知识的建构和价值观念的塑造。

(三)坚持“大思政观”,构建一体化、联动化、协同化的立德树人工程系统

党的创新理论如何融入到学生心中,真正让学生做到入眼入耳入脑入心,这需要引导学生经历一个知识接受、知识建构、价值塑造、行为实践的过程。知识从接受到建构,是一个递进的过程。知信行如何统一,就需要研究知识习得和价值接受的学问,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行、化理论为行动,在知识的不同层次中进行价值引领。由于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成长环境和条件,个体差异大,这需要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因材施教,以解决学生的思想之困,使得受教育者能够实现从认知、到情感、到信仰、到行动的转化。这就要求各门课程、社会资源发挥其应有的育人功能,亦即发挥课程思政和“大思政课”的作用。

 “课程思政”是相对于专门的“思政课程”而提出的一种对应说法,指所有的课程都具有价值教育的功能,都应发挥立德树人的作用,是全课程育人的应有之义。价值与知识、尊德性与道问学密切联结。课程的价值属性,彰显课程学习的过程及其背后的育人使命。因此要明确教师要提升课程思政的意识和能力,深入挖掘专业课程内蕴的育人价值,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通过课程思政,我们要重新反思课程观,关注课程对思维方式的训练,关注课程对人的品格的锻铸和塑造。

 “‘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16]“大思政课”强调课堂讲授的小课堂与社会实践的大课堂要协同发力。不同于一般的科学知识传授,立德树人要求有广阔的资源、生动的实践、深刻的情感体验。在此意义上,“大思政课”不仅要求在课堂上有多样化的教学展示,而且要善用社会资源,激活社会育人要素,实现课堂内容的多资源导入、既定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拓展、课堂内外教学活动的有机融合、学校与社会的协同育人。

(四)构建以“学”为中心的铸魂育人工作合力体系

要从顶层设计出发统筹落实立德树人的渠道、路径、力量、资源,注重相互间的协调性、系统性、联动性,遵循教书育人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尊重学生的思想实际、行为特征、生活方式、交往习惯、媒介素养,关注课程教学、第二课堂、网络空间、师生互动、场景营造、能力习惯,紧扣学程,包括契合当代学生学习进程的特点、时机、场景、节奏等,构建以“学”为中心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工作体系。

具体内容包括:贯彻“三全育人”理念,以课程建设为抓手,以学生的日常生活与交往关系为载体,构建协同育人体系;把握立德树人在学校育人系统、治理系统中的合理定位,促使学校育人渠道相互之间的良性联动与协同;注重学校育人体系与社会系统之间的互动、适应、协调、支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在思政大格局构建中的引领性、主导性地位,以及思想政治工作大格局对学校育人的积极支撑作用。育人体系的建构遵循价值观教育的科学原则和方法论,注重生态优化,致力于形成家庭、学校、社会相互配合的支撑氛围,以及物质、制度、舆论、思想文化等各种条件相互支撑的条件系统。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在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学校中,根据学情、区情施教,分层设计、分类指导,以贴近不同学生群体的所思所想提高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教育中存在的模糊化问题,致力于优势彰显与吸引力提升;针对教育中的表层化问题,致力于融入机制与认同度提升;针对教育中的简单化同质化的“一刀切”、不加区分的“一锅煮”“一个样”,致力于类型化实践与针对性提升。探索立德树人的分层分类机制,揭示因教育对象学情区情差异化分众化的传播规律,为不同地区、类型、层次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理论支撑与方法论指导。

(五)注重师德修养,练好立德树人内功,提高教师育德意识与育德胜任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17],提出教师要努力做到“经师”与“人师”的统一。“为师之务,在于胜理,在于行义”。教师不只是一种职业,选择了教师,意味着承担的是塑造灵魂的事业。教师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

教育是启明心智,在学习者的知识学习过程中,也伴随着思维方式和行为态度的变化,因此教育是学习者的认知与情感、价值观、信念的建构过程。人才培养是育人与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其中育人是本,教师不只是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的内心品质、情感价值等非智力因素,增强育人的自觉性,掌握进行品德培育、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的本领,不断提升育德意识与育德胜任力,从而无愧于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本文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逻辑及其历史超越研究”(20BKS092)阶段性成果

注释:

[1][4][9] 习近平扎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J]. 求是,202318):4-9.

[2][11]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28243.

[3] 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 求是,202017):4.

[5][7]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8-05-030.

[6] []芬克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经历:综合性大学课程设计原则[M]. 胡美馨,刘颖,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5.

[8][12][14] 习近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 努力把我国基础教育越办越好[N]. 人民日报,2016-09-1001

[10]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N]. 人民日报,2021-07-1301.

[13]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 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197.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EB/OL].2019-02-23[2024-02-22]. 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902/t20190223_370857.html.

[16]“‘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微镜头·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下团组”·两会现场观察)[N]. 人民日报,2021-03-0701.

[17] 习近平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方向 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N]. 人民日报,2021-04-2001.


(高国希 作者系日日夜夜综合教授、博士生导师,高校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总教指委副主任委员)

《人民教育》2024年第5

作者:高国希



返回原图
/